制服购买买保安制服装警察抢劫
42 2025-06-14
东北战场的军中,有一支非常独特的部队,在辽沈战役前的决战阶段,对阵东野几乎没有败绩。这支部队的表现与其他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,东野的历次战略布局中,从未将它作为歼灭的目标。而在华东、中原、西北等战场,国军的主力部队则常被视为歼击对象,并屡次失败。
新六军成立于1944年4月,在印度兰伽姆编成,最初由14师、50师和新22师组成。随着时间推移,50师被调出,青年军207师补入,编制也发生了变化。新六军的战斗力在初期便得到了证明,其成立后立刻投入了对日作战,特别是在缅甸北部,面对日军的强力反击,他们展现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,令日军难以招架。
1945年4月,新六军各师陆续回国,并于1946年1月通过海运进入东北战场,从此与东野展开了激烈的较量。虽然新六军的编制经历了多次调整,但其核心力量——新22师,一直未曾改变。这支机械化部队是国军最早的机械化师之一,凭借着极强的战斗力,曾在多个恶战中立下赫赫战功。军长廖耀湘的领导能力也为部队带来了稳固的战斗力,他对士兵的基础战术训练和骨干的培养有着严格要求。在与东北野战军的多次交手中,新六军的老兵占据了大多数,战斗意志异常坚韧。
新六军在东北的作战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战略进攻阶段,发生在1946年1月至6月之间,期间他们一路向北,成功占领了长春。在这一阶段,新六军的表现可谓是无可挑剔,东野的各个纵队遭遇新六军后几乎无一幸免。值得一提的是,1946年2月的沙岭战斗中,新六军22师66团在击溃四纵吴克华部时,伤亡对比非常悬殊,我军伤亡超过2100人,而新六军仅损失674人。此次战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敌方侦察不清、指挥混乱,且步兵在开阔地带被新六军的火力压制。
第二阶段为相持阶段。随着东北国军的扩张到达极限,东北民主联军采取了南拉北打的战略,与新六军处于互有攻守的对峙状态。在这一阶段,新六军逐渐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。与其他部队不同,新六军新22师几乎没有受到严重损失,而相较之下,其他部队如十三军、五十二军等在战斗中常常损失惨重。
第三阶段是最后的决战,尽管新六军曾一度在辽西兵团序列内准备展开最后一搏,但最终在黑山、大虎山地区被彻底歼灭。
东野的主力部队如一纵、三纵、四纵、六纵、十纵等,都是实力强大的部队。然而,在与新六军的对战中,东野部队往往不能轻松取胜。面对强大的新六军,东野为何没有采取围歼的策略呢?这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。
首先,东北战场的地理环境相当复杂,解放区分布广泛,北满、南满和西满三大区域内,重要的城市和交通干线都掌握在手中,这使得集中行动变得极为困难。与华东战场不同,华东地区的部队可以相对集中调度,战斗指挥上也更为便捷。相比之下,东北的广阔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敌情令各军区只能独立作战。
其次,林总的指挥风格与其他指挥员有所不同。林总更倾向于打有把握的战役,他不轻易冒险。与粟裕、等指挥员的风格不同,林总偏向于谋定而后动,这使得东野在面对新六军时,选择了更加谨慎的战术,而不是一味的集中兵力围歼。
尽管新六军未能在早期被彻底击溃,但随着辽沈战役的爆发,东野终于迎来了与新六军正面交锋的机会。此时的东北国军已经被分成了三大块,分别由卫立煌指挥的锦州方向,以及郑洞国和其他指挥官负责的长春方向等。
在锦州战役中,东野部队通过极其迅速的追击,终于与新六军展开了决定性对抗。尽管新六军一度凭借战术打破东野的防线,但随着东野主力的陆续增援,新六军逐渐失去了优势。此时,东野三纵在司令员韩先楚的指挥下,展现出了极为出色的判断力。面对错综复杂的敌情,韩先楚做出了“枪声就是命令”的经典指挥,他命令部队在混乱的局势中,以乱对乱,充分利用敌人的混乱,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,成功突破了新六军的防线。
最终,在这种出其不意的战术下,新六军的抵抗逐渐崩溃,尽管新22师奋力抗争,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歼灭的命运。